首页 | > 一线传真 > 项目建设 |
争当“美好生活建造者” 助力打造“全国文明村”
“揭东区埔田镇牌边村上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日前,在广东省东部揭阳市,一座古色古香的村落因为一则喜讯的到来,几近沸腾。这得益于小镇优雅的环境、悠久的历史,更离不开中铁二十五局“百千万工程”建设者的倾情付出和接续努力。
“老旧破小”隐踪迹,“宝藏乡村”换新颜
沿着崭新的村间道路,从牌边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来到红心路,只见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紫薇花争相绽放,墙体彩绘栩栩如生,房前屋后,小菜园生机盎然,小果园果实盈枝,小花园姹紫嫣红。
修缮后的牌边公园(李桐 摄)
推窗看见绿、出门即见园、转角遇见美……漫步在牌边村,仿佛走进了一幅精心绘制的田园画卷。这份“高颜值”,正是近年来中铁二十五局建设者与牌边村干群齐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出的硕果。“‘百千万工程’是一项惠及万千百姓的民生工程,我们必须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项目负责人汤吉良坚定地说。
在他的记录本里,细数着近年来为“扮靓”乡村颜值开展的主要工作:实施农贸市场及周边基础设施提升,为全村主干道铺设沥青,做好民居外立面整饰和巷道整治,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10多个,建设美丽庭院4个,增植树木1200余株……牌边村以改善人居环境的“小切口”撬动乡村风貌的“大提升”,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村民“幸福指数”。据他回忆,牌边农贸市场东侧原来是一片荒地,建设者进场施工后,将荒地中的小水塘进行清理,砌石篱、围栏杆,清除荒地的杂草和垃圾,种上各色花卉苗木,并安上石椅。昔日被遗忘的闲置地,如今化身点缀村庄的“微景点”,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
乡村之美,美在生态,美在宜居。过去荒草丛生的角落如今焕然一新,村民连连点赞。“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好多人都到我们村来旅游。村庄环境美了,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正在公园散步的陈晓茹笑着说。
畅通大道产业旺,激活乡村新动能
揭东是中国“竹笋之乡”,牌边村郁郁葱葱的竹林下,扑鼻而来的竹笋香让人心旷神怡。村民头戴草帽,挥动着锄头挖笋,运笋车辆往来穿梭。
改造后的埔田镇X114(麒麟路口至庵后桥段)(李桐 摄 )
埔田镇X114线作为揭东区的交通主动脉,其改造可串联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具有关键作用,也是“百千万工程”中强化节点功能的重要抓手。建设者们围绕X114线,串点成线打造连城带村主轴,秉持“细节决定品质”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处环节精雕细琢。
X114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改造路段全长约2.5公里。针对材料种类多、劳动密集且施工条件复杂的特点,项目团队在道路规划前期对当地居民出行习惯、车流量、未来发展的需求详尽摸排,通过反复测量、计算,确保道路的宽度、坡度、排水系统达到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障居民使用体验。
如今,改造后的X114线如一条黑色缎带蜿蜒于青山绿野间,双向四车道宽阔平整,排水沟暗藏玄机—雨天时,经科学设计的排水系统能迅速将积水引入地下管网,让路面始终保持干爽,彻底告别昔日“逢雨必涝”的窘境。路灯整齐排列,夜幕降临时,暖黄色的光晕交织成网,不仅照亮村民归家的路,更成为运输车辆夜间往来的安全屏障。道路的畅通,让牌边村的竹笋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从田间地头到冷链仓库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鲜嫩的竹笋得以更快运往全国各地。依托这条“黄金通道”,村里陆续建起竹笋加工厂,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将鲜笋制成笋干、罐头等多样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进一步激活了乡村产业新动能,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有力。
道路通,则百业兴。立足竹笋产业优势和交通地缘优势,牌边村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进一步盘活特色资源,拓展完善竹笋“产业链”,着力打造“竹笋+文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并在建设者的配合下,重点打造的“竹文化创意园”,以经营竹筒美食、围炉煮茶、埔田农特产品销售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于一体,让游客可以在竹海中畅游,品尝特色美食。
如今,该村落的“竹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康养、文创休闲、夜游度假的旅游环线,丰富本土旅游业态,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牌边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积极参与建设同时,中铁二十五局“铁建小五”志愿者们也深度参与乡村文明建设,通过党建联建举办讲座、宣传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政策宣讲、困难帮扶、卫生治理……一项项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也为“全国文明村”增光添彩。
在建设者的倾心缔造下,如今的牌边村,一幅村容美、乡风淳、产业兴的和美画卷正在舒展铺陈。